老铁说法
Fraud Prevention
大学新生
上好反诈第一课
2025年高考成绩已陆续发布,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准新生们或是准备购置电子产品,或是制定好了暑期出游计划,又或是准备寻找一份兼职工作。但同学和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,大学新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,防范意识较为薄弱,容易踏入不法分子的陷阱。本期的老铁说法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诈骗案例,为同学和家长们上好反诈第一课。
01
机票退改签骗局
不少大学新生选择乘坐飞机出游或登校,包括有些是第一次乘坐飞机,更要警惕不法分子利用“延误险”“退改签”等名目实施的诈骗行为。
典型案例
旅客熊某接到自称某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,告知其航班延误1小时,可领取300元延误险。随后在对方的指导下,熊某下载了一款服务软件,并在软件内打开了手机界面共享开关。随后,骗子以“微信、支付宝等账户内余额不能超过300元为由”,让熊某将所有余额转入本人银行卡,同时给了一个包装过的二维码让其填写个人信息,在完成输入验证码等相关操作后,熊某发现自己卡内的2万余元被他人转走。
老铁提醒
1.通过官方途径订购机票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。谨慎处理来自非官方渠道的信息,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语。
2.拒绝与陌生人进行屏幕共享操作,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。
3.定期更换密码和检查账户安全设置,增强防范意识。
02
出租、出售银行卡骗局
在考上大学后,很多大学新生便办理了人生第一张银行卡,但有些同学缺乏对银行账户的保护意识,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。
一名来自浙江的大学毕业生表示,其在校期间做过一份“银行充场”的兼职,最终对方以数百元的酬劳,收走了他办理的银行卡及U盾。对方告知,两个月后可自行注销银行卡,并表示该卡仅用于工资流水转账。没想到,一年后他在办理贷款时被银行告知,其因涉嫌洗钱无法获得贷款。
福建两名高校在校学生,在网上看到收购、租赁银行卡广告后,因贪小便宜,将自己的银行卡出租给对方,为了千余元的蝇头小利,最终面临刑事追责。
1、任何将银行卡、银行账户出租、出售给他人,或是用个人信息帮助他人代办银行卡、银行账户的行为,轻则影响征信,重则涉嫌犯罪。
2、警惕“办卡充业绩”、“跑分平台”、“游戏代充”等变相诈骗,保管好个人银行账户和个人信息。
3、不能贪小便宜,心存侥幸,认为出租、出售银行卡、银行账户不会被发现,一旦面临刑事追责将追悔莫及。
03
兼职类骗局
为了尽快适应社会、补贴生活费用,不少大学新生希望寻找一份兼职工作,家长们也普遍支持这种想法。但是不少兼职工作披着“事少来钱快”的外衣,实质上是精心设计的陷阱。
大学生邓某在微信群内看到“免费送礼品、点赞评论返佣金”的信息及二维码,扫码联系上客服并按要求下载了一款APP,随后在APP内“接待员”指导下做刷单任务。完成5单小额任务后收到了对应的佣金,并全部提现到了银行卡中。邓某遂开始认购金额更大的组合任务单,投入总本金11万元。但按要求完成任务后却发现已无法提现,APP“接待员”称因邓某操作失误造成“卡单”,要再做一次任务才能提现,邓某此时才发现被骗。
1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,在得知有一份既轻松报酬又丰厚的工作时,要慎重考虑,谨慎选择。
2、要坚持认定:“凡是要先交钱的都是骗人的”,哪怕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名义,我们都要果断拒绝。
3、要通过正规途径选择合法合规的企业和工作,提前告知父母工作的相关信息,保护好自身和财产安全。
04
校园贷骗局
成为大学生后难免增加一些开支,同龄人生活在一起也容易滋生攀比心理,加上各种互联网贷款门槛低、推送频繁,不少年轻人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,一不小心就容易被黑网贷套牢。
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一起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,揭示了一个对全国百余所高校逾万名年轻人实施“套路贷”的作案团伙。调查发现:该组织违法所得7000余万元,以“软暴力”手段催收贷款10000余笔,抽样取证259名被害人中就有140余人被“软暴力”催收,230名被害人亲朋被滋扰。不少被害人遭到人身和精神侵害,或被迫退学、休学、辞职。
1、年轻人要克服从众、攀比、虚荣等心理,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,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。
2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对高利贷、诈骗、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有基本的认识,在遭遇暴力催收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3、确有借款、保险等金融需求的,应先与家长沟通,并通过具备相应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服务,不通过非正规机构渠道借贷。
编辑、审核:政治部